侗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如今,曾“藏于深山”的侗锦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以织造和设计为媒,架起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
非遗侗锦有何魅力让世界“侗听”?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侗锦的织造技艺与保护传承等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侗锦的织造技艺和独特风格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的传承保护情况如何?
季铁:侗锦是侗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其织造技艺及风格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反映了侗族族群在适应文化生态变迁过程中“以用为本”的造物智慧。
侗锦手工织娘 受访者供图
侗锦手工织娘 受访者供图
侗族起源于百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越人织造葛、麻制品的记录。《淮南子·原道训》记载,“于越生葛絺”。《纺织史话》认为,三国时期,蜀锦及其织造技术传至侗族聚居地,推动了侗锦织造的发展。明代《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洞人”(侗族旧称)服装上的织锦已十分精美,“织花细如锦”。至明清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工艺形成独特风格,纹样题材包罗万象。清嘉庆年间李宗昉编修《黔记》中记载“洞锦”,指其以五色丝带织成,有花木、禽兽多样图案。
21世纪以来,侗文化地区经济水平在工业化浪潮中快速发展,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织造手工技艺依然在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中,得以存续。
侗锦数字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侗锦记录了侗族的历史、传说、风俗和地区发展变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承载了哪些社会功能?
季铁:侗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历史属性与社交属性。侗族早先以农耕文化为主,一直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制作侗锦基本上取法自然、就地取材,大部分图形为象形的动植物纹样。随着侗族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被融入侗锦织造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侗锦纹样,侗锦也成为记录侗族族源历史、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成为解读侗文化的“密码”。
侗族人常借侗锦表达对长幼的关爱,传递勤劳、朴实的价值观。例如,织娘在儿童背带上绣“蜘蛛纹”,寓意庇佑子孙健康成长,盼望孩子有坚韧不拔的品性;长者辞世时,后辈会将“寿锦”随老人葬入地下,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祈福;侗族青年男女定情时,男方常赠送精细雕刻的织锦工具为求娶信物,女方则多回赠织绣的荷包、鞋垫、腰带等物件。
《侗锦·守望》系列影像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侗锦图案纹样题材丰富、包罗万象。与其他织造技艺相比,有何不同?体现侗锦的何种文化价值?
季铁:锦缎织造犹如珍馐美食,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菜系”。云锦色泽光丽;蜀锦图案华美;侗锦则古朴自然,以抽象图案为主,多采用几何形状的阵列分布,更加适合进行矢量化和抽象化的现代设计转化。
侗锦特色鲜明,一是工序繁杂;二是色彩质朴,素锦素雅,多数采用蓝或黑色纱线,彩锦明丽,断纬挑纱织入多重色彩;三是题材包罗万象,有百种图案源于日常生活,如竹根花、竹叶纹、杉树纹等,以简朴、实用为主。
传统侗锦素锦 受访者供图
传统侗锦素锦 受访者供图
侗锦纹样的又一鲜明特点,是暗含文化隐喻。侗锦特有的“蜘蛛纹”源于《侗族远祖歌》,歌里唱到,侗族由肉身为蜘蛛的祖先“萨天巴”孕育。因此,蜘蛛在侗族人心中是智慧、祥瑞、生命、繁衍的象征,也是收魂安魄的保护神;将蜘蛛纹绣入侗锦,就有了祖先庇佑、多子多福的吉祥意涵。
这些演绎了侗族历史文化的侗锦图案,深刻反映了侗族民众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以及避凶趋吉、消灾纳福、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侗锦产品频频登上米兰世博会、巴黎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并与奔驰、宝马等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它有何魅力让世界“侗听”?
季铁:区域性、民族性的产品,在对外推广过程中,不能只顾展现其视觉特征,还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表达形式展示其整体的生态文化体系,让世界民众在共鸣中达成文化认同。
侗锦的抽象纹样与国际品牌简约、精细的设计理念契合,非常适合进行现代设计转化,能融入现代箱包、坐垫、家居等,易被市场接受。
“梭说”侗锦文创产品合集 受访者供图
“梭说”侗锦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湖南大学“新通道”项目团队利用国家艺术基金,创作了“新生——红色织机”装置,受邀赴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巡展,成功吸引了奔驰、宝马等一批国际一线品牌的目光。我们还在非遗文化推广方面进行设计合作,通过策划非遗文化之旅、非遗文创展览、侗锦基地考察等活动,助力侗锦保护传承。
“红色织机”侗锦文化装置艺术设计 受访者供图
随着乡村振兴和各项非遗保护政策的深入,关注和参与侗锦非遗保护创新的主体越发多元,完成了手工生产、工业生产、数字智能等不同阶段的“非遗新生态”建构,将激活多元主体创造性,使侗锦非遗在全球化的文化认同与市场传播体系中,保证持续的生命力。
国家非遗侗锦传承基地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侗锦应如何创新发展,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独特作用?
季铁:侗锦这样的非遗文化,需要通过不同的文化表达和艺术记录方法,用“本土化的故事、全球化的语言”传播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艺术价值。
侗锦文化全球各地巡展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一要挖掘价值内涵,创新文化形态。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时,应以设计创新为驱动,挖掘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故事。例如,侗锦在参加米兰、巴黎等地的设计大展时,展示装置就综合了侗族传统建筑、剪纸、芦笙、大歌等多项非遗元素,以交互影像等综合艺术形式,整体呈现侗族的非遗文化之美。
二要整合各界资源,构建创新网络,用技术革新激活文化传播。通过侗锦数据库、在线设计平台等设计与社会创新方法,让人们走进非遗、感受非遗并认识其核心文化价值。如今,湖南大学“新通道”项目团队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国际化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为参与的设计师与志愿者提供生产资源指导、市场渠道等,促进跨区域、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人员间交流配合,形成了可持续的“在地、在场、在线”工作机制,从而促进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知识共享互动。(完)
受访者简介:
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累计出版《社区研究与社会创新设计》、《数字传播-交互与影像设计》等7本专著,作品曾获红点奖、Gmark等专业奖项。2009年起至今发起建立“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联盟,组织15个国家的400多名设计师、艺术家等,以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隆回县、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少数民族非遗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介入促进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平衡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