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 > 正文

国企下岗职工还不是最苦的 时讯

2023-05-22 19:50:40观察网

就片子本身反映的问题,都是事实。

当年下岗潮确实对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家庭因此破碎瓦解,一代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到今天还有阴影和后遗症存在。


(相关资料图)

我想说的是,其实当时全国每个城市都有不少的下岗工人,都有这种冲击。问题在于,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不是重工业城市里的国企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对低,因此对整个社会的生态冲击相对也小一些。越是老国企多、重工业多的地方,问题越严重。像东北那种重工业密集的地方,一个企业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人,一家人可能两代然全在一个国企,一旦下岗,那可是真的天塌地陷。一个城市里突然多了这么多待业的人,不但无法再就业,连消费市场也垮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年轻人或者有技术的还能往南方跑,没什么专业技能,又有家停拖累的中年人,真是没什么出路。当年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不少东北人是专门给人看场子的,比如赌博场、澡堂子、发廊之类,一个共同点,敢博命。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其时当年上海下岗的也不少,但因为那时候上海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好,外资企业和民企也大量发展起来了,一方面给职工的补偿高一些,一方面各种新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我所在的城市也一样,当年多是一些小型地方国企,什么农药厂、烧碱厂、化肥厂、轴承厂等等,除了少数效益较好,技术较新的企业通过改制活了下来,绝大多数技术老旧、负担沉重、资不抵债的企业都破产了。当然,就算是那些活下来的企业,也分流了不少工人出去,其实也是下岗了。

当年一度满大街的摩的,很多人穿的都是那些工厂的工作服。

很多人下岗时的买断钱还没有兑现,后来才逐步兑现。养老金极低,医保基本没了,也是后来才慢慢补起来。

现在想想,当年的国企改制导致的下岗潮确实是简单粗暴了点,搞的太猛了,一点缓冲都没有。如果能针对东北那种老工业基地搞一点政策缓冲,给国企职工一个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马后炮谁都会放。站在当时整个国家的角度看,可能也没有时间和资源去这么搞了。

一夜间从人人羡幕的铁饭碗国企职工,变成无依无靠、前途暗淡的失业人员,一家子嗷嗷待哺。不说经济上的窘迫,光是这个心理落差就足已让一个中年人崩溃了,那种滋味想像一下都不寒而栗。对个人和家庭来说,这是极大的冲击和颠覆,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以至于到今天虽然也给了各种补偿,但依然有很多人对那个时代愤恨不已。

但其实国企下岗职工还不是最苦的。

要说苦,自建国起,农民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2006年才停了农业税,后面才有农合和农补和农民养老。我从小在医院长大,几乎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医院门口有用凉床或拖拉机送来的农民,那基本上就是最后实在抗不住了,到医院来看一下,除了一些开刀就可以治好的急性病或外伤。大部分其实已经拖到病入膏肓了,一般医生都会说:不要治了,最后人财两空,开点止痛药,回去吧;吃点好的........。这种情况一直到有农合才好转。

至于说什么农村女孩子小学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兄弟俩抽签上大学,到90年代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别忘了,84年才实现基本温饱。换句话说,在这之前,是有很多地方是没有温饱的;实际上直到90年代初,全国才算完全实现温饱了。

而东北在80年代以前,生活水平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从全国看,国企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是高于当时社会平均水平的,我们这里的国企正式职工在80年代的收入和福利(企业自办的幼儿园、食堂、澡堂甚至医院、学校,可都是福利的一部分)甚至还高于普通医生和公务员。以至于有人想从政府调到企业去。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农民从来就不敢想的好日子,也是有过的。只是因为自80年代开始,农民的生活状态是在慢慢改善的,没有国企下岗职工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巨大落差,中国的农民还是容易满足的。

有过辉煌,有过落寞,经历了这些痛苦,现在回头看一下走过的路,出口怨气当然也没什么,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

但是,时代的变迁,总是有人要负出代价的。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法改变,无法假设。更重要的,还是正如片中的那句话:向前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