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李一陵
“现在就希望娃赶紧开学,不然我的钱包是真的遭不住了。”在孩子欢声笑语的假期生活背后,社交媒体上很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家长表示,40天已经超过了5万元。浙江温州一家媒体向家庭群体发起了一项关于暑期花销的调查,结果显示,暑期花销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的家庭最多,占比35.27%,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花销在2000-5000元10000-30000元两个区间的家庭,比例为30.62%和23.64%,仅这三个选项占比就达到了近九成。
今年暑期,研学游市场报复式增长,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7月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研学游的热度,可以从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博物馆的一票难求中窥见。研学游之外,是各类特长班、兴趣班的再度火爆。有调查发现,旅游和兴趣班是暑假支出的大头,占比分别为26.34%和24.5%。另外,学科学习和暑期托管也以15.1%和13.26%排在第三、第四位。
前几年,“暑假变身烧钱季,孩子变身碎钞机”的话题,就受到关注和热议。研学热与各类培训班也是家长假期支出的大头。“双减”过后,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学科培训市场冷寂了,热度转向了非学科培训,用于兴趣培训的费用似乎并不比学科培训少。
把孩子送去研学团或者兴趣班,既是家长解决托管难问题的办法,也寄寓着家长希望让孩子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的期待。有观点认为,家长群体的烧钱行为反映了某种程度的教育焦虑。然而,家长暑期消费行为,不能全用教育焦虑来解释,背后也是生活方式、养育方式变革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育儿方式早已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当下,旅游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长们利用假期的空档,带着孩子来一趟出门远行,奔向诗与远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量力而行即可。只不过,在研学游的背景下,相关的旅游行为融入了一些教育元素,让家长焦虑起来了。
其实,就市场上的很多研学产品来看,“游而不学”、华而不实的情况很普遍,这背后是研学机构打着“研学”的旗号对家长的精准收割。参加研学旅行与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不是花钱更多就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很可能是花钱买安慰。更何况,输在起跑线上,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与此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有更高的期待,希望更多发掘、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无可厚非。再加上公益性的托管供给不足,各类兴趣班也是解决“暑假谁来带孩子”问题的一个渠道。从这点上来为家长减负,一是要努力扩充公益性的托管供给,让家长可以花更少的钱,解决好暑假谁带娃这一民生难题;另一方面,家长也应正确认识暑假的功能定位,多给孩子的假期“留白”,让孩子有真正放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惜代价投入,教育投资似乎成为一个无底洞。这背后固然有教育生态大环境的影响,也与“花钱买教育”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把金钱投入的多寡等同于对孩子成长的重视,用烧钱的方式买心安,卷入了“烧钱大战”,在跟风、攀比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孩子的真正成长。
好的教育需要金钱的投入,但是投入并不一定就能换来好的教育。量力而行,为孩子提供适合、适度又适龄的教育,尊重孩子、遵循教育规律的投入,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目标。(李一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关键词: